筆力 - 探索與記錄的產地 筆力 - 探索與記錄的產地

身體疑難雜症的焦點轉換

2024-08-10

身體疑難雜症的焦點轉換

Photo by Stefan Cosma on Unsplash

前言

在這篇文章中,我想分享自己這兩年多的疑難雜症心得。當我們遇上一些身體的疑難雜症時,除了透過醫學的調整跟治療外,有一個觀念我也覺得相當重要,那就是生活層面的焦點轉移。而這個觀念是我在身體不適的經歷與一些書籍知識的累積後,才慢慢有所領會並身體力行在生活上。

這邊也想先較為主觀的做個定義,什麼是身體的疑難雜症呢?比較簡單且具體來說,就是我們身體感覺到不舒服,甚至影響到了一些生活跟工作的層面,不過當我們透過醫學儀器檢查身體時,卻沒檢測出什麼異常狀況。而我覺得像是憂鬱症、焦慮恐慌、自律神經失調……等等都屬於這個範疇。

(這邊提到的僅僅是生活上的觀念調整,如果身體不舒服還是要就醫,以及配合醫囑。)


過度聚焦在負向

我們的生活是由多個不同面向組合而成的,像是多種角色的切換(父母親、兄弟姐妹、伴侶配偶等),以及不同狀態的自己。

不過當我們遇到難纏的疑難雜症時,可能會有的一個狀況,就是容易過度把焦點關注在身體不適、生病的這個角色上,而會進一步深陷在負向的情緒迴路中,例如:我是一個生病的人、我是個受害者等等,而忽略了我們在生活的其他層面。如下圖所示:

過度聚焦在負向

而過度把焦點放在這個角色中,會對於我們有什麼影響呢?

簡單來說就是習慣。我們會越來越習慣這個負向角色的想法,然後延伸類似的生活模式和行為,再加上想法會透過大腦在身體產生一些化學物質(情緒),造成情緒上的成癮與看似牢不可破的負向迴路。

迴路與成癮

有疑難雜症在身的人,通常都會希望趕快遠離這個狀況,也就是想創造不同的結果;不過如果我們一直都在相同的模式跟習慣中,那麼很大的機會是會得到類似的結果,而很難有不同的可能性。

在前面我用了「看似牢不可破的負向迴路」,是因為要破解這個迴路最好的方式不是去對抗它,而是減少這條負向迴路的關注,而直接轉移到其他焦點(新的迴路)。

焦點轉移

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?

除了透過醫學的調整,不論是西醫、中醫或者是自然療法都是 OK 的。但我們在生活中還可以透過焦點轉移來弱化舊的負向迴路,並創建新的迴路

在往下說明之前,這個小段落想安插自己的小故事。兩年多前在我身體狀況最不好時,那時透過中醫師的介紹下,認識了一位新朋友阿庠,他在幫我排完棋卦後,給了一些建議:

  • 自己喜歡什麼?做什麼會是開心的?在身體允許範圍盡量去做喜歡的事情
  • 寫感恩日記
  • 提醒我的家人,練習不要把我當病人(一些說話的方式要去調整)

這些建議在那個時候我就只是單純聽一聽,並沒有意識到這些行動的重要性;不過兩年多前能有機會埋下這個種子,讓我能在後來的累積中漸漸領會,並試著寫成這篇文章。

回到焦點轉移的正題,我們開始聚焦在整體生活的其他面向上,專注在自己目前力能所及的部分。當我們試著將其他的生活面向擴展,那原先在生病、不舒服角色的關注比例就有機會變小,不把焦點放在相同的負向角色中,我們就不會讓身體一直處在特定迴路跟情緒上。如下圖所示:

焦點轉移

補充說明:轉移焦點不是要去逃避生病的這個角色,只是去減少關注的比例。對於這個生病、不舒服的角色中,我們一樣是需要去面對,也可能有一些是必須做的。像是固定回診、按照醫囑吃藥、多休息等。


結論 - 你有機會創造不同結果

關於焦點轉移,我有一些比較推薦的方式,或許可嘗試看看:

  •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:這是我相當推薦的方式,如果不曉得自己喜歡做什麼,那可以開始探索,也許可以去找相關影片、書籍等,然後去多方嘗試。其實探索的本身也是滿有趣的。(不曉得自己喜歡什麼是滿正常的,因為在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體系中,顯少有這樣的一個環節)
  • 看書:可以從自己喜歡看的書開始,當然在選擇上會有些建議,就是先避免太過黑暗或暴力的內容,這些比較容易造成身體情緒的波動。(關於我在這篇文章所提到的,想法與身體情緒的關係,如果想更了解,也推薦看<喬 迪斯本札>的相關著作
  • 靜坐或冥想:讓身心能夠平靜下來,可以先從一天 5 分鐘來嘗試,剛開始不用太拘泥於坐姿或形式,只要在嘗試時能感覺到平靜就 OK。也可以去查相關的資料,像是靜坐冥想會為身體帶來什麼。(推薦書籍:<楊定一>靜坐的科學
  • 減少看社會新聞,除非你的工作一定得接觸

最後我想說的,其實焦點轉移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,它需要我們下某種程度的決心。在過程中我們會需要面對過去的慣性,會有新舊習慣的磨合期。在新習慣的建立中,也可能會受到負面情緒與身體不舒服所打擾,像是:

  • 身體真的很不舒服,實在沒有動力轉移焦點
  • 莫名的心情很糟,看什麼都不順眼
  • 什麼都不想做,完全沒有動力
  • ……

因為我自己走過這些磨合期,所以我相當能體會這樣的不適跟負面情緒。這種時候就好好休息吧,等到狀況似乎比較好時,再來慢慢嘗試,即使是從 5 分鐘也很好的,我們不著急。

我兩年前聽到這樣的方式時,也並沒有馬上就理解並運用在生活上,而是經過生活的起起伏伏,然後斷斷續續的知識累積,以及身體慢慢的好轉下,我才有所領會並運用在生活中。這也是我想寫這篇文章的原因,就是將這樣的觀念作為種子給傳遞出去。

不要忘記你有著許多的可能性,你完全有機會創造不同的結果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