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力 - 探索與記錄的產地 筆力 - 探索與記錄的產地

32歲的重新探索,帶來什麼體會?

2023-10-27

32歲的重新探索,帶來什麼體會?

四月的提問與轉折

生活中常會有高低起伏,狀況好的時候,我可以很專注在能做且該做的事情上,甚至會有種淡淡的喜悅感;而狀況不好的時候,會比較容易受到負面念頭跟情緒的影響,冒出覺得很累、狀況好糟、為什麼要有這些體驗的種種想法。不過比起去年,我更能有意識的去覺察到這些種種,抱持著一種覺知,就比較容易跟負面保持距離(但不是要推開它)。即使偶爾被負面狀況帶走,回頭還是會告訴自己,這些高低起伏才是生活的真實寫照。

在今年四月的時候,我每天都花上一段時間聽馬冠中醫師的讀書會,書籍是《開啟你的驚人天賦》。跟著馬醫師的讀書會,我開始省視起自己的思、言、行,開始對自己丟出疑問:

  • 為什麼會把自己弄到這般田地?
  • 為什麼會一直覺得好累?
  • 為什麼會覺得不快樂?
  • 為什麼我那麼努力、抱持積極的態度,卻好像沒達成什麼?
  • 是不是我過去的習慣、生活方式有問題?如果開始調整,是不是會產生不同結果?

我想起了愛因斯坦曾經說:「什麼叫瘋子?就是重複做同樣的事情還期待會出現不同的結果」。而如果我一直用一樣的習慣、思、言、行,卻期望產生出不同結果,那我也是個瘋子吧!

透過這些種種的疑問,讓我開始意識到不同的角度,也是一個轉折的開始。32 歲的這一年,才發現自己侷限在好多概念中,像是應該要一定要如何,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,沒有來自好奇心的探索、自主思考與質疑,就好像在過一個別人所期望的人生。

進一步探索的六月

隨著四月的心境轉折,到了六月時,我開始探索起自己喜歡什麼,不過可能是過去很少這樣的探索,所以剛開始是腦袋一片空白的狀態(有一點沮喪);不過在多方面探索嘗試後,漸漸浮出一些資訊。

關於多方面的探索嘗試,我有用了這些方法:網路搜尋、閱讀相關書籍、回想過去事件、曾經聚焦過什麼領域、筆記本上的自問自答等等,以下也分享一些過程跟自我發現。

曾經聚焦過的領域:

  • 極簡主義、整理相關
  • 數位游牧、自媒體
  • 寫作
  • Clean Deskup
  • 健身
  • 職涯與個人成長
  • ......

問了自己什麼(自問自答的部分):

  • 什麼樣的形容詞,可以拿來形容自己的特質?
  • 自己哪些層面很奇怪?即使有所自覺也沒打算調整的
  • 工作指派的開心與不開心?
  • 做什麼事情會覺得滿足?或有正向心情?
  • ......

一些自我發現:

  • 比起一群人的熱鬧,我更喜歡 1~3 人做深入的聊天(談話)
  • 不喜歡體制,尤其是前人都這樣,所以就得這樣
  • 比想像中敏感,能讀懂一些空間氛圍,在人多的場合時,會下意識吸收一堆資訊(難怪我不喜歡人多的地方,因為會非常疲倦)
  • 偷渡一下自己的 MBTI,我是 INFJ
  • ......

回顧機械系的小故事:

我在高職時讀了三年的板金科,而大學讀了四年的機械系,總共七年的工科背景。不過在回顧過去時,才發現自己很早就對機械領域沒什麼興趣,而且相性也不強,雖然那時都出現了一些**"訊號"**,不過大多都被我忽略跟壓抑下來,那些壓抑的因素大概有現實考量、不要給父母添麻煩、乖一點、不要那麼叛逆等等。關於訊號:

  • 唸書上還OK,但只要是實習課,即使付出相當努力,成效就是很差,常常看到機械製圖但腦袋一片空白。
  • 高職曾經有一段時間想轉科系。
  • 大學前期都窩在學校讀書館的哲學區,看了很多心理學相關,像是社會心理、認知相關、諮商等等,也想過轉到相關學校或科系。
  • 如果一直討論機械相關,其實我會覺得無聊跟倦怠。(如果是認識的工科同學來看,先說拍謝了,其實我覺得很無趣...XD)

結尾

在轉折跟探索中,發現自己被好多概念綁架,並固守在這些概念之中,如同上一段所提的小故事,過去在一些感受跟訊號出現時,自己就先限制自己(壓抑),而沒有勇氣採取進一步的探索跟體驗,沒有去嘗試自己更想貼近什麼。

我很喜歡楊定一博士說的:「沒有什麼概念有絕對的重要性」,概念僅僅就是概念,它受到國家、文化、父母教育、學校教育、個人經驗等等影響,都僅僅是相對的。而既然是相對的,就表示是有機會透過思考、質疑、嘗試去做些調整,然後更接近自己想要的狀態、頻率。(雖然有些調整並不容易,畢竟我們都有習慣,又或者是來自外界的影響,但嘗試總會有機會)

經過這樣的探索,我看到了新的可能性,也很好奇接下來的嘗試(歷程)會帶我到哪邊?會看到什麼樣的景色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