筆力 - 探索與記錄的產地 筆力 - 探索與記錄的產地

這幾年的懺悔功課

2025-03-11

這幾年的懺悔功課

那一瞬間,
我了解到這不是頭腦的思考,
而是從心裡流露出的體會。


初遇懺悔

大約三年前,由於打完疫苗後,出現了奇怪不舒服感(疑難雜症),後來固定到某家中醫診所調理。在這家診所的前幾個月,是找簡醫師看診,我也滿喜歡這位醫師的穩定感與耐性,那時因為我很想理解自身狀況,所以在看診時總是帶上許多疑問(問題兒童),不過簡醫師真的很有耐性,總是穩定、不疾不徐的回答我的疑問。

幾個月後在簡醫師的引薦下,我開始轉由診所的院長看診,而因為我那時的狀況特殊,所以都會在每個診次的最後一位看診。在每週給院長看診的這段時間,除了本身的看診、把脈,也討論(被教導)了生命課題,像是佛學、念頭、臣服等等,所以看診時間大約是一個多小時。

其實跟院長的談話是帶有一些壓力的,畢竟在前 1~2 次看診後,我內心深處不好的習性,好像就有被院長抓到了。也記得某一次的生命課題太過沈重,我那兩天獨處時都會默默流淚,體會到生命原來如此脆弱,並反省著:「以前到都在做什麼?到底在急躁什麼?有什麼好自以為的?」

再給院長看診了一段時間後,她推薦了我去看王鳳儀講病相關書籍,那時我看的是《王鳳儀言行錄》跟《劉有生講病》。講病這個概念,是在說身體的病源來自於心理與道德上的偏差,所以需透過真心懺悔,並做改正來改善身體健康。(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:連結

差不多是這兩本書快看完的時間,也忘記那時考量什麼,可能是看診也一段時間,或者是讓忙碌的家人可以休息,畢竟每週都得花不少時間帶我去看診,所以決定暫停中醫的調理。

回憶這段過往,我都覺得好感謝,從選擇了這家診所後,受到簡醫師、助理阿庠、院長的照顧跟鼓勵,以及那一段時間看診都要等我許久的家人,謝謝!

無法落實懺悔、進一步的覺知

那時從《王鳳儀言行錄》以及跟院長的談話,了解自己需要好好的懺悔、反省,並著手去調整思言行、對待家人朋友的態度種種。不過將懺悔落實於生活沒多久後,我很容易被生活壓力與混亂、身體不適種種因素影響,而又落回過去的習性,甚至有時狀態跌到谷底時,腦海還會冒出這樣的想法:「為什麼是我要懺悔?」。

這個時期我是相當混亂的,也不曉得應該怎麼做,甚至會將這個懺悔的功課擱置在一旁。

--

在身體不適的前 1~2 年,是我覺得很痛苦的時間點,彷彿各種業力都引爆在這個時刻:

  • 不明白、不接受自己的狀況,所以掙扎
  • 自己與旁人的要求跟期待、負面態度
  • 過去被壓抑的情緒浮現
  • 不斷重覆的衝突劇情
  • ......

不過在這段歷程中,沿途能遇上一些貴人、書籍的鼓勵與指引,就像在黑暗中仍有一盞燭光,讓我即使在混亂不堪中,仍能慢慢調整一些思言行,以及過去不好的習氣,雖然偶爾會再度掉入黑暗中,但總會在整頓後繼續往前走。

隨著累積更多的調整,我也漸漸知道思言行、過去習氣調整的不易,要補足頭腦知識與落實生活的鴻溝,是需要不斷覺知跟提醒自己的。而更進一步也看到原生家庭對我也是一個大課題,小時候種種的負面事件、情緒都被儲存在大腦迴路與身體,而這些部分也一直都沒有被好好面對、覺知,所以這樣的模式也會被延續到現在,悄悄影響著與人的相處(尤其是父母、另一半)。我也開始知道,先前對父母懺悔的阻力為何如此之大。

以現在的視角來看,這過程一關接著一關的安排,彷彿有股力量在做指引,帶著我面對各個關卡,有時沒有從關卡真正領悟時,那個關卡就會重覆發生,直到我真正領悟功課是什麼,並學習把一些執著放掉。而有這一段又一段的經歷後,我才真正理解楊定一博士說的:「宇宙不會犯錯,一切都是精心的安排」

從心裡流出的懺悔、體悟

去年(2024)是我身體好轉最明顯的時刻,也越來越知道怎麼跟那過去的負面情緒相處,當不抵抗並直接面對時,那些情緒慣性也就會漸漸消融。

在今年的農曆過年初二,當我回到婚後在土城的住家時,有某個瞬間像是被貫通,對於父母懺悔的阻力整個被鬆解開,而從心裡流露出對父母的懺悔而大哭一場。我體會到是自己不放過自己,而以為只有牢牢抓住父母過去犯錯的這個選擇,也忽略掉他們許多好的層面,以及對於我們傾心的照顧。以這幾年來說,他們也是最無條件接納我這樣狀況的人。

接納那好與壞本來就都會發生,但我們能「選擇」如何反應跟面對。

謝謝老婆在這一天的陪伴跟談話

--

我覺得自己是幸運的,雖然這三年的歷程並不好走,但一路上都能有機會遇到貴人指引,讓我這種固執彆扭的人,能有機會不斷調整。謝謝! (以上內容有盡量精簡,不然能寫的心境、過程轉折是滿多的 XD)

-- Photo by Ivana Cajina on Unsplash